深圳尋釁滋事辯護律師 尋釁滋事罪是由1979年刑法規定的“流氓罪”分解而來的犯罪,屬于我國刑法“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尋釁滋事罪作為實踐中常見、多發的犯罪形式,在實踐中嚴格把握對該罪的審查意義深遠。
一、尋釁滋事罪的定義及構成。

(一)尋釁滋事罪的定義。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有下列尋釁滋事、擾亂社會秩序行為之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情節惡劣,隨意毆打他人的;
(二)追逐、攔截、侮辱或者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迫或者任意損毀、侵占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四)在公共場所,造成公共場所嚴重混亂的。
多次聚眾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處罰金。
(二)尋釁滋事罪的構成(為行文方便,這里討論傳統意義上的“四要件”。)
1.犯罪主體。
犯罪嫌疑人需要年滿16周歲的負完全或者有限刑事責任的人,并且犯罪是純自然人犯罪,單位不能成為尋釁滋事罪的犯罪主體。
2.犯罪的主觀方面。
在犯罪動機上,不同于傳統的故意破壞、故意傷害等犯罪形式。尋釁滋事罪中的犯罪嫌疑人,在行為之初,主觀上應當具有發泄情緒、追求精神刺激、滿足精神空虛、耍威風,然后實施犯罪的目的。從主客觀判斷標準來看,犯罪嫌疑人尋釁滋事的行為是非致使性的,往往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而且對象和對象不具體,表現出很大的隨機性。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行為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偶然矛盾糾紛而實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認定為‘尋釁滋事’,但矛盾是被害人故意造成的或者被害人對矛盾激化負有主要責任的除外。行為人因婚姻、家庭、鄰里、債務等糾紛,實施毆打、侮辱、威脅他人或者損害、侵占他人財產等行為的。,一般不認定為‘尋釁滋事’,但經有關部門批評制止或處理處罰后,他繼續實施最前線行為的,擾亂社會秩序的除外。”因此,對于日常生活中因婚姻、家庭、鄰里、債務等偶發性矛盾糾紛引發的案件,應嚴格按照本條規定,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另外,在犯罪主觀方面,尋釁滋事罪也要求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結果,并且仍然追求或者放任該結果產生,屬于故意犯罪。
3.犯罪的客觀方面。
犯罪嫌疑人必須實施了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四種行為,并且該行為必須符合法定的危害程度標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有明確規定,此處不再贅述。
此外,上述犯罪嫌疑人尋釁滋事的行為與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等侵犯法益的結果之間應當存在刑法因果關系。
4.犯罪對象。
在實踐中,尋釁滋事罪往往侵犯多個法益。除了社會管理秩序的共同客體外,“隨意毆打他人”可能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追逐、攔截、侮辱、恐嚇他人”可能侵犯被害人的名譽權,“拿硬物或者任意破壞、侵占公私財物”可能侵犯被害人的財產權。
根據刑法領域的一般理論,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能否以尋釁滋事罪來評價犯罪,取決于犯罪是否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結合立法本意,犯罪嫌疑人尋釁滋事行為多發生在公共場所,具有公開性的特點,與私人場所犯罪有本質區別,如盜竊(秘密不是盜竊的特征,只是在這里的傳統形式),非法侵入住宅罪。
二、復習應注意的問題。
(a)實質性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本罪與其他罪可能存在想象競合。當想象競賽發生時,其中一項重罪應該受到懲罰。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明確規定:“尋釁滋事罪的實施符合尋釁滋事罪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敲詐勒索罪、搶劫罪等。,并按從重處罰的罪行定罪處罰。”
另外,對于用武器隨意毆打他人的認定,由于現行立法中對“武器”的概念沒有明確界定,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管制刀具、槍支等武器外,在具體辦案過程中,應當在綜合分析所有案件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重點核查犯罪嫌疑人在尋釁滋事過程中攜帶的設備是否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武器對被害人人身安全造成的危險和實際侵害。如果是的話,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二款將“多次聚眾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作為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升級條件。因此,聚眾三次以上,構成尋釁滋事罪,不加處理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罰。
(2)程序問題。

根據現行法律,在尋釁滋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主動賠償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諒解,可以視為酌定從輕處罰。犯罪情節輕微的,不能起訴或者免除刑事處罰。
深圳尋釁滋事辯護律師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后,建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該制度的適用范圍嚴格限于涉及私人利益的案件類型。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達成的公訴案件也應嚴格遵守這一規定。至于尋釁滋事罪這種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其侵害的對象屬于公共利益,被刑事和解制度排除在外。但是,在法院判決中,一些尋釁滋事的刑事案件已經適用刑事和解程序,在處理此類案件的過程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法院判決中的錯誤應及時糾正。

